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旅游 » 正文

十九届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取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品创智慧建站公司     发布日期:2020-11-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次数:90
核心提示:据新华社电(记者李琳海)赛事组委会6月29日在西宁宣布,取消原定于7月26日至8月2日在青海省举办的2020第十九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环湖赛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青海省体育局副局长杨海宁介绍,为积极应对取消环湖赛造成的影响,组委会将组织举办环湖赛嘉年华系列活动,相关活动将于7月25日至8月2日在青海多地举办。  “2021年,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崭新的姿态,全力举办好第二十届环湖赛,呈现一场高水平的自行车运动盛宴。”青海省体育局局长尕藏才让说。

  滨海旅游业持续较快增长,2019年实现增加值1808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发展模式呈现生态化和多元化,滨海旅游业正在领跑海洋经济。

  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9415亿元,比上年增长6.2%。海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海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35.8%和60.0%。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6%、18.0%和13.2%。

  资源丰富 市场庞大

  暑期来临,海南三亚的海岛游、体育游、亲子游等呈现强劲复苏的态势。广东汕头南澳岛迎来大批自驾游客。众多游客前往惠州的黄金海岸、巽寮湾等景区清凉度夏。滨海旅游在盛夏活力四射,成为许多人出游的首选。

  海洋是最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之一。生命开始于海洋,人类对海洋有一种先天的亲近感。厦门大学旅游管理与规划研究所主任林德荣介绍,滨海旅游业是以海岸带为依托,以海水、阳光、沙滩为主要内容,为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体育和疗养等活动,包括沿海地区的城市建设、商务活动等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诸要素所形成的综合产业。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公里,拥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7300多个。特有的地貌特征、复杂的生态系统、广阔的海域空间等为滨海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此外,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沿海地区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都是滨海旅游独有的人文资源。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告诉记者:“中国发展滨海旅游具有较为突出的资源和市场优势。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和海南五个区域的滨海旅游活跃,沿海分布着天津、秦皇岛、青岛、上海、厦门、三亚等主要旅游城市,既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中国国内游有60亿人次的市场规模,且需求正在向品质化、休闲化发展,休闲度假人数增长快,滨海旅游具备坚实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

  活力强劲 成为支柱

  海洋旅游业实有企业基数大、增长快,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在解读《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时谈到,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涉海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

  近年来,沿海地区的滨海旅游呈现强劲发展态势。2018年,浙q江海岛地区接待游客接近1亿人次,总收入超过1500亿元。滨海旅游成为浙江海洋经济新亮点。《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在全国率先突破2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5年位居全国首位。海洋旅游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581亿元、832亿元、737亿元,海洋旅游业遥遥领先。

  唐晓云认为,滨海旅游成为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东部地区分布着中国主要的经济大省,大部分城市的滨海旅游休闲需求旺盛。二是滨海旅游内涵广泛,基本覆盖了海滨、海上、海下、近海、远洋等发展空间,产业的综合带动力强。

  滨海旅游日益成为旅游消费的新热点。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滨海旅游业已形成包括海洋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度假住宿、体育运动、海底休闲、低空飞行、邮轮游艇等立体式的旅游产品体系。目前最受欢迎的滨海旅游业态包括:公共海滩、海洋主题公园、滨海度假酒店、海上运动项目、夜市和酒吧街等。

  “滨海旅游的休闲度假属性强,游客过夜率高,便于发育出完善的旅游消费业态,不仅带来高客流量,还能实现较高的客单价,具有很强的消费带动作用。”中国旅游协会旅游营销分会副会长、中青旅联科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葛磊认为。

  潜力巨大 创新转型

  海洋经济前景广阔。滨海旅游业作为其重要支柱,更是潜力巨大。海岛度假、邮轮旅游、海洋运动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等新型滨海旅游产品正引领着旅游经济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滨海旅游正在成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实现兴海富民以及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当下,旅游业正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旅游消费需求品质提升、旅游消费方式多样化,旅游产品智慧化的发展趋势。林德荣认为,要保持滨海旅游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尤其是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经营理念和服务意识与服务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唐晓云认为,滨海旅游业要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加强海洋旅游资源保护。其次要大力推动包含体育、医疗、美食、会展、渔业、生物技术、装备制造等在内的“滨海旅游+”的多行业融合,以推进滨海旅游产品体系升级,推动形成符合国民休闲需求的滨海旅游新格局。

  在葛磊看来,疫情之后,生态红利会逐渐释放,人们更加渴望亲近大自然,尤其是海洋。对于滨海旅游而言,一方面要把握旅游消费心理对于陪伴、健康、减压的诉求,给予游客更用心的服务体验;另一方面要适应消费升级需求,着力打造滨海旅游在亲子、研学、婚拍、户外、会展、康养等领域的产品深耕,持续推动滨海旅游的高质量转型。(赵 珊)

 
 
 

 
按分类浏览
头条 (367) 上海 (431) 区镇 (557) 国内 (10764)
国际 (931) 财经 (397) 房产 (946) 科技 (364)
军事 (119) 娱乐 (478) 体育 (179) 汽车 (357)
生活 (403) 农业 (188) 健康 (249) 时尚 (72)
家居 (74) 旅游 (189) 女人 (59) 美食 (76)
消费 (145) 社会 (58) 文化 (201) 教育 (195)
公益 (123)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