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女人 » 正文

如何解秋乏?专家支妙招解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品创智慧建站公司     发布日期:2020-10-19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92
核心提示: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北京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孙凤霞认为,适当调整生活方式,顺四时养生,秋乏可自然缓解。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大量出汗,即使没有大病,身体也会有几分虚弱。由夏转秋后,机体在夏季时损耗的阴津未恢复。阴津阳气皆不足,故而人们常感疲乏、倦怠、四肢无力,这便是“秋乏”的来由。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夏季人体出汗量大,水盐代谢失调,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加重,再加上食欲变差,肠胃功能减弱,使机体一直处于一个相对透支的状态。  立秋后,炎热渐去,人体出汗量明显减少,这时机体进入

  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北京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孙凤霞认为,适当调整生活方式,顺四时养生,秋乏可自然缓解。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大量出汗,即使没有大病,身体也会有几分虚弱。由夏转秋后,机体在夏季时损耗的阴津未恢复。阴津阳气皆不足,故而人们常感疲乏、倦怠、四肢无力,这便是“秋乏”的来由。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夏季人体出汗量大,水盐代谢失调,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加重,再加上食欲变差,肠胃功能减弱,使机体一直处于一个相对透支的状态。

  立秋后,炎热渐去,人体出汗量明显减少,这时机体进入休整状态,水盐代谢平衡和消化系统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也得到缓解。北京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师陈紫梦说,秋乏是秋天来临人体出现的自然生理反应,待机体自我调整后,症状会逐渐消失。

  哪些因素会加重秋乏症状?孙凤霞分析,这主要受饮食起居及劳累过度影响。

  中医讲“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意思是说过量饮食容易加重肠胃的负担,引起疾病。过度饮酒、过多食用生冷、大量吃肉,吃的时候感觉满足,到秋季会发现脾胃出现不适,出现乏力、腹满,甚至腹泻症状。

  陈紫梦提醒,过度节食会导致营养不良。夏季天气闷热,人们往往胃口欠佳,有些女性把这当成减肥的好机会,殊不知到了秋季,问题就会多起来,导致身体困顿、精力不济。

  不规律起居主要表现为熬夜。过度劳累则包括一般的体力劳动过度、体育运动过度及“心劳”过度。“心劳”多是由于压力过大、思虑过度。

  如何解秋乏?中医专家为您支四招:

  适当进补,增加营养。民间有“贴秋膘”之说。秋季进补宜选用滋阴之品,如百合、芝麻、秋梨、银耳、莲藕、杏仁等食品。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等。宜多吃碱性食物,如苹果、海带、新鲜蔬菜、香菇、豆类等,中和体内的酸性物质,消除疲惫。勿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生内热而伤阴。

  规律起居,保证睡眠。顺时养生,早睡早起,最好在11点以前入睡。适当午睡可帮助恢复精力,消除困倦。午睡时间可选择饭后半小时左右,休息20—30分钟为宜。

  多晒太阳,纾解情绪。孙凤霞介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秋季日照时间变短,人体分泌褪黑素增多,抑制了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使人感到情绪低落,抑郁症的发生率增加。秋季应多晒太阳,主动疏导不良情绪。

  适度“秋冻”,增强体质。“二八月,乱穿衣。”秋末天气渐凉的时候,不必过早、过多添加衣物,适度对抗“秋寒”。早晚可以适度运动增强体质,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建议随身携带一件长袖衣衫备用,进空调房间、地铁、公交车等温度过低的场所时及时添衣。(王君平)

 
 
 

 
按分类浏览
头条 (367) 上海 (431) 区镇 (557) 国内 (10764)
国际 (931) 财经 (397) 房产 (946) 科技 (364)
军事 (119) 娱乐 (478) 体育 (179) 汽车 (357)
生活 (403) 农业 (188) 健康 (249) 时尚 (72)
家居 (74) 旅游 (189) 女人 (59) 美食 (76)
消费 (145) 社会 (58) 文化 (201) 教育 (195)
公益 (123)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